2)第176章 长社之战(二)_回到三国打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当地享有“健侠”的美名同时,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、落魄的无赖之徒,毫不吝惜财物的帮助他们,使得这些人都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,后来便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他。

  董卓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势力,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。自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来,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就相当强大,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,由于中央政权衰弱,农民起义不断,地方豪强便趁机兼并土地,扩充自己的势力,朝廷对于豪强势力的膨胀虽然深感忧虑,但又无能为力。

  到了众多矛盾冲突并的灵帝时期,大汉朝廷一方面想极力抑制地方豪强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强,借助他们的力量来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,而坐拥强实力的董卓,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抚的对象。

  很快董卓就应地方官府的征召,出任凉州兵马掾一职,负责带兵巡守边塞,维护地方治安,如此一来,董卓便开始利用手中的职权,去控制更多的羌人,为他今后势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一时之间,董卓便成了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,不管是在官府,还是在汉羌民间,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  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,董卓已经不在满足于自己只是边远豪强的名分,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,来施展自己的远大报复,于是,他开始进一步蓄积力量,伺机展。

  不久,由于东汉朝廷急于解决西羌反复无常的问题,这对于董卓来说,自然便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展契机,西羌问题一直是东汉政府最棘手的民族问题:自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8年开始,羌人就不断动起义,波及的范围相当大,持续时间也很长,令大汉朝廷颇为头疼。到了汉桓帝年间,西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平息,反而声势更加浩大,羌人不堪忍受汉朝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,不断杀死汉人官吏,侵占州县。而面对羌人的反抗,积贫积弱的东汉政府根本就无能为力,只得求助于地方豪强,想借他们的力量来缓解日益严重的西羌危机,当时,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,这无疑给董卓创造了一个展势力、满足他的贪欲和野心的良机。

 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,董卓受命担任羽林郎,统管元郡汉阳、陇西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等地的羽林军,时间不长,他便升为军司马,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一带反叛的羌人,在这次征战中,董卓极力表现自己,充分挥出自己勇猛强悍的优势,纵横冲杀,左右开弓,由于战绩突出,因功迁升为郎中,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今山西省代县令、郡守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