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七十三章 十三世纪的贸易战_我在大明养生百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海风习习。

  朱雄英身披一件儿袄子,双手插在袖笼之中,缩在众人身后。

  “郑和啊,都说海风伤人,你快看看,我的帽子没有漏风吧?”

  郑和看了看朱雄英那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模样,澹笑道:“少主,您包裹的很严实,没有漏风。”

  已经十岁,并且身高又窜了一截儿的朱雄英哦了一声,还是放心不下,钻回了船舱中。

  他拿起一个用牛皮制作的暖手袋来,他们这次是来给大明的北平运送粮饷茶叶银元,还有就是棉衣棉被等物品,更是运送了一批新式的火铳。

  对,时隔两年,我大明终于研制出了最新式的燧发枪。

  此枪被命名为洪武一式。

  燧发枪的原理其实并不难,而且此时的大明,在火铳的列装运用上属于世界前列,一线的将官卫所兵普遍应用火铳。但是他们使用的火铳有个极大的缺点,那就是用的是火绳点火法。

  这火绳点火法,一旦遇到阴雨天气,或者是各种潮湿天气,就很容易哑火。

  大明在广东,福建等地,之所以屡屡需要调集大军前去平叛,主要原因,就是因为火器在这些多雨水的潮湿地区,很容易受潮。

  火铳的火绳,一旦受潮,就等于无用。

  所以大部分时间,在没法应用火铳的地方,明军并没有火力代差,只能靠着精兵用战术和冷兵器围剿。

  而朱雄英也敏锐的发现,其实这个时候的大明,在火器的理解和使用上,是远远要比欧洲国家先进的,而且火力基本上碾压同时代的西方,西方的火铳,还用着几十年前或者百年前宋时的火铳呢。

  最初,火枪出现要追朔到宋朝,当时,还只是“木质突火枪”,在到了蒙古人继承了宋朝的军火,又一次次西征,将火铳改成“铜制”,后来又渐渐出现了“铁质”。

  阿拉伯人在被蒙古人征服之后发现这火铳着实犀利,而且火药也太厉害,当时蒙古人带去西方世界的华夏工匠,也将火药的制作方式流传过去,于是开始广泛学习。

  自此,世界上东西方都开始发展起火铳来。

 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双方的发展方向不太一样,开始往不同的方向发展……

  火枪最初,还是利用火绳点燃火药,将子窠射击出去。

  明军因为人数众多,再加上火铳并不适宜华夏复杂多变的广袤地形,不是放之四海皆准,所以在现在的明军之中,它重要,但是又没那么重要。

  没办法,西方的西亚中亚地区,干旱少雨,火枪就很实用。

  而华夏地区,先不说云贵川,就说江南地区,火药受潮也是要了老命。

  所以兵部对于火铳的改造应用,走了个极端,他们的发展方式,是提升威力,主要表现在,三眼铳,四眼铳,五眼铳,甚至后面出现的十眼铳。

  这样在面对蒙古骑兵,或者是大规模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