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93章 大建设(十二)_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不停地多出几千亩田,不停地进行这种小变化,几百上千年以后,王家已经把整个辽东都给兼并干净了,成为天下田亩最多的世家。

  从洛阳徒步走到长安,踏出的每一个脚步都显得没什么意义,只是前进了一点点而已,对于整个路程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。

  但是等你真的走到长安后,再回头一看,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,每一个脚步都是日积月累。

  滴水可穿石,铁棒磨成针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!

  终于,又有一炉琉璃被烧制出来。

  起初,马钧只是像制造陶瓷和铁器一样,使用提前制造好的模具去改变刚刚烧制出来的琉璃形状。

  但是又过了一年多后,时间来到了燕侯四十五年夏(255)。

  在烧制一炉又一炉劣质琉璃后,另一个名匠袁宜发现烧制的琉璃会出现气泡,然后等琉璃冷却后,琉璃就会根据气泡的形状成型。

  于是他奇思妙想,为什么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气泡,来改变琉璃的内部形状呢?

  比如改变成中间空心的形状,像陶瓶一样可以装水。

  因此在他的这个奇思妙想下,“吹制琉璃法”诞生了。

  这个袁宜就是袁术的外孙,当初袁术的公主被王家绑走以后,便在桃花港跟一个工匠成家,那个工匠死后,袁公主改嫁,并且让自己的儿子跟自己姓。

  袁宜今年已经五十岁,是桃花港排名第二的工匠,至于第一,那自然是工匠尚书马钧。

  由于创造出新式琉璃,马钧和袁宜二人都受到了重赏,马钧获得一千万钱,袁宜获得三百万钱,其余参与制作的工匠也都各自被赏赐十万钱。

  这一举动,自然又引起了家族内一些儒学化家族子弟的不满,作为孔孟之道的传承者,如今自己的家族居然这般重视一群墨家工匠,实在是离经叛道,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。

  多次有儒士子弟提议取消工匠和医者的优待,并且学府内禁止教授航海、工匠、医学等,所有人都应该全心全意学习孔孟圣人的大道理。

  不过,这些建议都被尚书令王霸无视了。

  因此他们又找到家主吕玲绮,想让吕玲绮重振儒学,但吕玲绮也是敷衍几句,作为外姓家主,她不想太折腾,一切都听从家族议会的安排,非常老实本分。

  这种小插曲暂时没能影响王家重视医学和工匠技术,马钧等工匠在研制出新式琉璃后,又转而继续研制起各种攻城守城器械,这些发明同样可以过得大量赏赐。

  光是靠着各种发明创造和工程建设,马钧就积攒了三亿五铢钱的资产。

  这已经是一笔恐怖的巨额财产了,毕竟袁赵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三十亿五铢钱。

  这三十亿五铢钱里,有两亿用来给燕侯王家交【辽饷】,剩下的二十八亿里,光是军饷和官员俸禄就需要消耗二十亿,最后剩下的八亿里,全部都用来维持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们的奢靡享受。

  本来【辽饷】是十亿的,但袁赵毕竟没有统一天下,也没有足够多的人口,因此在交了几十年后,差点因为【辽饷】破产,所以司马懿重新恢复【辽饷】后,就跟燕侯王家进行了商谈,那就是“以人口补辽饷”。

  以前,袁赵每年支付十亿钱的辽饷,从三年前开始,袁赵每年只支付两亿钱的辽饷,外加每年支付八万青壮年人口。

  也就是有八亿辽饷是用八万人口来偿还了。

  考虑到帝国确实财政紧张,而且甘蔗岛大部分地区已经开荒完毕,只有那些山沟沟里的地方开荒成本太高,所以暂时没有对那些山沟沟地区产生兴趣,现在王家又开启了对更遥远的水果岛的开荒,需要的人口量非常巨大,因此王家也就认可了司马懿的这个新辽饷。

  朝廷把自己的自耕农卖给自己的封臣,从而偿还债务。

  朝廷省了钱财,可以留着钱财给王公贵族们享受,王家也获得了人口,可以运输人口去“水果岛(吕宋岛)开荒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