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35章 百年山东(九)_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535章百年山东(九)

  一个月后

  燕公三百三十六年夏(546年)

  鲁县(曲阜)

  侯景正亲自带着上千士兵监督上万民夫的挖坟工作,首先挖开的便是孔子的墓。

  孔子一生清贫,没什么陪葬品,所以盗墓贼也懒得光顾,并且有孔家后人世代守护,因此为了政权的稳定性,历代王朝也没兴趣挖孔子的坟墓。

  不过这些对燕国来说都不算什么事,毕竟燕国暂时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,所以用不着稳定中原读书人的民心。

  莫说是孔子的墓,就算是秦皇汉武的墓,只要遇到了,那也必须挖。

  若是不满,大可来战,尔等蝼蚁,孤何惧之?

  燕恋本来还想效仿中原,恢复先祖王泰浩时期的人殉制度,不过议会那边没有通过,因为太浪费劳动力了,有人口殉葬,不如拿去开荒。

  中原在周公礼制后,虽然消灭了人祭风俗,但是人殉制度依旧保留着,即便到了汉晋时代,人殉依旧风靡,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世家大族,都喜欢把自己的宠妃、侍女、奴仆带进陵墓里。

  (唐朝时,只有皇帝可以人殉,人殉不再是风俗,而仅仅只是皇帝特权,到了宋朝时,人殉才暂时消失,直到朱元璋又恢复了人殉。)

  很多燕国儒生都认为中原是先进的,燕国应该向中原学习,主动中原化,所以应当恢复人殉风俗,这样才能与中原接轨。

  不搞人祭,你也配叫殷商正统?

  不搞人殉,你也配叫华夏正统?

  很可惜,在燕国儒生眼里,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燕国贵族们都非常“短视”,宁愿让劳动力去海外开荒,也不肯学习中原先进的人殉文化,不愿意主动向正统靠拢。

  燕国儒生们将实行人殉的王泰浩称之为千古一帝,把废除人殉的王泰然进行贬低,认为其不过是表面尊儒,表面说着仁义爱民,却不肯把老百姓拿去人殉,这算哪门子仁义爱民?

  他们认为,老百姓在人世间苦了一辈子,巴不得被人殉,这样就能去阴间享福,结果你王泰然为了有更多劳动力种田,居然取消人殉这么先进的中原文化制度,这哪里算的上是仁义爱民呢?

  燕国贵族们还是太仁慈了,如果他们像中原世家一样把老百姓人殉,就不会有人说他们残忍了。

  身处在这个时代,哪怕燕国统治阶层坏事干尽,却也依旧算得上是大慈大悲,因为更坏的统治者还在中原和草原,跟中原皇帝以及草原可汗相比,燕国的统治阶层就显得太过温情脉脉。

  凡事就怕对比,因为有着中原和草原作为衬托,所以燕国贵族们在剥削百姓时,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。

  “我都已经做的比中原和草原更仁慈了,你还要我怎么样?”

  事实上,能够累死在海外开荒的事业中,本身就是一种幸福,因为中原草原的百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