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19章 最不能原谅何大清的人_四合院:何雨柱的阳光农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里只要孩子出生,凭着出生证到治安所办理户口,之后到粮站办理粮油供应站,于第二月正式供应粮油,每人月供菜油为四两。

  在农村中的农民也叫做“农业户”,由村子里决定口粮,每人一年大约领三百多斤原粮(即稻谷),秋后交往公粮之后“分红”一次性决算,口粮标准达不到城镇的人口标准,也很难满足从事体力劳动农民的需要。于是,有体力的农民也会多种一些瓜薯豆菜,混一个温饱日子。能力不济体力差的农民家庭,只能挨饿青苗不接。

  当时,人们的工资都不高,基本也没有多余的钱。但如现代人存钱一样,人们都节省一些粮票,以备家里急需。在当时,粮票可以卖钱,可以换鸡蛋,或者换茶油、换布票等。所以,粮票成了一种“有价证券”,虽然不合法,但有的人在暗地交易。

  何雨柱靠着那些口粮其实根本就养不活自己的妹妹,所以在何大清走了之后,何雨柱就直接的辍学了,他开始了自己的挣扎活着之路。

  50年代60年代乃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代,那时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就是问:吃了没?吃什么了?

  饭桌上吃的菜都是素菜,鸡蛋猪肉都是过春节时候的享受。北方人主食可能是玉米、高粱米、红薯等杂粮,玉米面、窝窝头、红薯就成了北方人的主粮,过年时候才能吃上饺子。可以看到,主粮加蔬菜,这也是那时代城市里普通百姓家的一日三餐。

  在那时代所有的供应,不是老百姓想买什么,自己去买什么。那时候是粮站供应什么,老百姓才能买什么。当时食品店销售的糕点零食,饮食店里售卖的包子、油条、干饭、发糕、粉丝、水饺、馄饨等,都需要粮票。粮站里除了供应大米与面粉之外,也经常搭售一些杂粮,如山芋干、玉米、红薯等,逢年过节也销售一些供人们包饺子与裹粽子的糯米和“富强粉”。当时,端午的绿豆糕、中秋的月饼,都是发放票证、凭证供应。

  虽然在那时代无票寸步难行,但是有的票证是常年发放,如粮票油票,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。有些票证只有在大的节日才发放,才会供应这些物资。为此,在节日来临时候,有关单位如粮店商店百货商店都要去“组织货源”,也就是到外地采购物资,采购到了,发放相应的票证,老百姓才有吃的机会。

  所以,在那时代,过年的时候,在菜场、商店、百货商店、粮店都是人们在排长队抢购东西。虽然排队累,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东西辛苦,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,获得普通日子没有的享受,也是非常幸福。所以,老一辈人都会忆50年代60年代是最有“过节儿味”和“节日味”,春节里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肉和糖,打打牙祭,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