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三七六章 千难万难_重生浪潮之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硅工厂已经达到了3000吨。

  听了张如京这一连串话,田伟华顿时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,在硅原材料企业中,他们洛州单晶硅厂已经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企业,他啥时候听过这样的挂落。

  他想反驳几句,但一看方辰在,瞬间便熄火了,只得低着头哼唧道:“6英寸晶圆的技术储备,我们还是有一些的。”

  他这倒并不是在说谎,八十年代,国内突破了5英寸晶圆和芯片生产线的全部制造生产方法。

 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,作为国内晶圆片的主要生产企业,6英寸晶圆片该怎么搞,他们还是摸索过的。

  但指望他们一个企业摸索出来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毕竟他们要是能摸索出来的话,要科学院半导体实验室,燕大、震旦这些国内著名大学的半导体系干嘛吃的。

  毕竟他们是生产单位,主要做的就是把技术给落实下来,并提高产量和质量。

  然而张如京也没有责怪其的意思,他只是对国内半导体产业落后到这般地步,有些头大而已。

  当然了,这也要怪方辰。

  本来,他想的只是建一个芯片生产企业,给国内外的芯片设计公司做做代工,至于说原材料方面,自然是进口。

  可现在,方辰居然要搞芯片,乃至于半导体的全产业链,什么都要自己生产钻研突破,那这真不得不说,就是另外一个难度飞事情了。

  一下子,所面临的困难,扩大了数十倍,甚至上百倍。

  不过,方辰比他还难,他所需要解决的,无非是芯片的生产和技术所遇到的问题,而方辰所需要解决的是资本和投入的问题。

  就比如说现在,如果想要将这个洛州单晶硅厂变成一个合格的,能在国际上立足,可以初步满足使用的晶圆厂,首先要把这些设备全部更新换代,然后再引进8英寸晶圆片的生产技术,最终将生产规模提高五十倍才行。

  这里面,所需要耗费的钱,没个十五六亿华夏币下不来,基本上赶得上,国内上个芯片制造突破工程“908”工程的花费了。

  然而这还只是芯片产业的一环,像这样的问题,他预计至少还要二十个以上在等着方辰。

  也就是说,方辰不花个三百亿华夏币,四五十亿美元,根本不可能拉起一套半导体的产业链来。

  说真的,这可不是一笔小钱,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巨头,一年的投资也就这样了,甚至几乎都快跟南高丽一个国家在芯片上的投资差不多了。

  可这样的投资,却要方辰一个人去承担,他每每想起,都觉得方辰承受着天大的压力。

  并且这样的产业链,也只是凑活能用,勉强追上国际平均水平而已,想要持续发展,未来还需要更大的投入才行。

  “现在,你们6英寸硅棒的提纯技术,已经能做到几个9了?或者说国内能做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