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十八章:看似舍身证道,实则布局未来_六朝汉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孔兄,你看这个钱……”

  “那个……其实……”孔安国满面愁容,说话期期艾艾,都不利索了,“其实吧,不止我孔氏一族,整个儒家,都挺……”

  司匡双眸直勾勾地盯着眼前这个手足无措的家伙,拱手,高呼,“孟子舆曰:达则兼济天下!为了天下流民,请孔兄务必借我!”

  “这…可是…”孔安国急得都快哭了。

  早点老老实实拒绝不就好了。

  现在好了,幺蛾子出来了!

  儒家先辈的教导,这怎么违背?

  孔安国看着司匡,咬了咬牙。

  心一横。

  “司公…”他深吸一口气,憋住,一字一顿,警告,“若公借钱、买地、建房,与商贾何异?恐做完之后,被天下儒生所不容啊!若是吾答应借钱,简直是把你推向黑暗可怖的无尽深渊啊!”

  “呼!”他把浊气吐出来。

  抬手,义正辞严,高呼,“请恕安国无礼!公之名声,不能毁!”

  “能救流民,名声算什么?”司匡哈哈一笑,拱手,拜曰:“只要能暂且安置流民,区区名声,何足挂齿?正所谓,我不入黄泉,谁入黄泉?”

  他将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进行拟化,变成容易被西汉人接受的术语。

  虽然与原来的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相差很多,但是主旨意思没有变化——愿舍身证道。

  此言一出,孔安国立刻哑口无声。

  望着司匡的背影,他失神了!

  原本组织好的拒绝言论,怎么也说不出来了。

  儒家讲究济世。

  司匡竟然愿意舍身济世。

  他无法阻止这种行为。

  这种符合儒家大义的行为,不仅不能阻止,相反,还必须给与支持!

  他之所以拒绝借钱,完全是借钱之后的行为,影响了儒家精神!

  作为一个高傲的儒生,怎么可能与商贾为伍?

  因此,必须拒绝!

  他必须用坚定不移的信念,捍卫“士农工商”的等阶制度,捍卫儒家不屑于商贾为伍的原则。

  如今,借钱竟然是为了舍弃名声,证儒家仁、义之道。

  面对这杀身证道之举……他动摇了。

  他的信念,第一次出现了裂痕。

  孔安国目光灼灼,盯着司匡,沉声问道:“那群流民的性命,与公毫无关系。这么做,值得吗?”

  司匡拱手一拜,双手一摊,笑嘻嘻的回答,“没有值不值,只有配不配。他们属于大汉之人,自然应进行救助。如今,我大汉与匈奴剑拔弩张,随时可能开战,多一个人,便多一份力量。”

  “刚才孔兄欲问《春秋》微言大义,现在,小弟便说其中一点。”

  “请讲!”孔安国神态严肃,一本正色。

  “《公羊传·僖公十七年》曰:九世犹可以复仇乎?虽百世可也。”司匡声音高昂洪亮,言语抑扬顿挫,“吾认为,微言大义,大复仇第一!”

  “自高祖白登之围,至当今陛下,我大汉已有七位皇帝!陛下既然重用儒家,儒家,自当忧虑君王复仇之事。”

  “救助流民,看似多管闲事,实则不然!黄河决口已经三年有余。三年时间,能活到现在的流民,毅力非常人可以比拟!若给与盔甲,他们的战斗力,虽然比不上中尉甲士,但绝不会比高密县士卒差!若是令其进入边境,最少可抵御匈奴三千人!”

  这一点,已经由一位皇帝经过证明了。

  虽然李世民是让死囚活下来,但那群死囚的战斗力与颠沛流离三年的流民相比,差距并不大,甚至,还可能差很多。

  死囚被抓之前,生活无忧。

  而流民可是在生死边缘徘徊了三年。

  三年的磨炼,足够让一个人,变得坚定!

  足够让流民拥有活下去的意志。

  倘若能收服一万流民的人心……

  日后进入军方,出征匈奴的时候,未免不能拉出一支堪比中尉甲士的铁血强军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