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二百四十九章 夜宿闲谈_时空过客425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情普遍要高昂不少,在学习能力上也要突出一些,所以便成了重点培养的对象,尤其是参军家庭中的孩子,更是一个都不能放过,必须全部进行严格的社会主义教育,而且还得都拉来基地亲身体验。

  毕竟连感性认识都没有的话,再多的理论教育也只会变成雾里看花。

  只是条件有限,资源不可能平摊到每一个人头上,一方面需要雨露均沾,另一方面又得有所侧重,像这批进修的学员,因为年龄较大,就只能采用业余学习的模式,隔断时间安排一次集中学习,然后再挑选出其中的苗子重点培养。

  而更小的一批孩子,则有机会获得更加完整的教育,成为后续继续扩张的火种,正如刘翠儿一样,天性聪敏的她现在已经升入了初中,现在和家人一起来到了锐京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算是第一批由组织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。

  另外,人才培养的速度肯定比不上红军扩张的速度,最开始打基础的这两年,因为组织结构和内部思想的不成熟,已经拖累了不少发展进度,但可以肯定的是,后面五年的增速只会越来越快,各行各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将急剧增长。

  所以现在程刚是来者不拒,自己培养一部分,国内吸收一部分,然后最好苏联再支援一部分,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后续阶段的发展需求。

  这样的局面已经算是相当理想的了,能够独立自主为核心地寻求帮助,便不至于出现轻易反客为主的局面,自己培养的指挥员、工程师、基层干部越多,就越有底气去与人合作。

  所以这片略微显得有些突兀的基地,确实投入整个根据地极大的精力和物资,那些学员们感到新奇的生活方式背后,其实隐藏着不少农业社会难以承担的成本,却又是向上跨越必须要经历的过程。

  具体来说,单论生活质量,这里不谈与北申金三地的顶尖院校相提并论,至少也打到了国内一般学校的水平,而且更加干净卫生,更加尽然有序,再考虑到每年培养出的人才数量(当然质量就没法比了),更是远超过其他任何一所大中专院校。

  对于一个身处偏远内陆,毫无现代化工业基础的根据地而言,能够做到这种地步,已经算是实打实的奇迹了。

  虽然整个基地在规模上,放到后世连个偏远乡镇的产业园都不如,其中大部分建筑为了节省材料,都是使用的木材、竹子、草席加上少量的钢筋水泥砖块搭建而成,怎么看都有种寒酸的感觉。

  而且在住宿上也是能省则省,大部分学员都是住的十人一排的大通铺,一间屋子里能挤上好几十号,至于教学楼也好,实验室、图书馆也罢,基本都是类似的风格。

  但无论条件是多么的简陋,该具备的功能都具备了,这就是质的飞跃,在程刚看来,他亲手设计并搭建起来的基地,绝对是整个夏国最富有活力的地方。

  而且其他人,即便是去过各大城市,甚至出过国的同志,待在这里也会有种恍如隔世般的感觉,虽然单独拿出某一件事物出来,你都能说出三五个不足来,可全部综合在一起,不管是谁都必须感叹一声不可思议。

  可以说,这片不大不小的建筑群,就是大部分同志能够看到的,他们未来可能经历的生活,并不断为他们提供激励,正如这批在过去很可能一辈子都得生活在农村的贫苦子弟一般,现在终于发现了新的世界。

  显然,类似于他们的经历必定会在之后的几年里,不断地重演,直到最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为永恒的纪念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