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九十九章 学习热潮_时空过客425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比如冶金科,就主要教授土高炉的基本原理和制造方法,顶多再加一个土转炉,这两种技术都是过去铁厂试验过多次,又长期运行过的成熟方案。

  所谓的土转炉,当然没得这次大家在钢铁厂看到的大,实际就是把汽油桶截成两半做成的。

  其中一小半做炉盖,再用石英石碎成细粉,和黄泥糊在另一半节桶内做炉身,装一个五马力的鼓风机就成了,甚至使用水力乃至人畜都可以,只是效果没那么好罢了。

  样子虽然土,但只要细节上把控得当,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,之前的铁厂在坩埚钢不足以满足需求之后,就上马了这个项目。

  这样的土转炉,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,到了去年初的时候,已经可以做到每次装料两百斤,产率75%的水平,和六十年代的县办工厂基本没啥区别。

  在程刚的设想中,像是九堡铁厂新建成的小型转炉,对于技术、设备还有人员的要求都太高了,短时间内其实没办法大量复制,所以还是土转炉更为合适。

  但即便是这种在后世看来简单至极的玩意,若是没有文化基础,又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贸然操作,也得碰上不少钉子,所以必须进行培训才行。

  而培训谁不是培训呢,相较之下,本来就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领导干部,反而是最好的中介媒体,先把这些人教会了,后面的传帮带就容易多了。

  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对于这些参与进来的干部而言,这个学习和再传授的过程,同时也是他们积累经验和资历的过程。

  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从程刚的观察来看,外来的干部到达根据地之后,其实都会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,这是因为苏区内外,革命路线从本质上就有着相当大的区别。

  如果不能把思路尽快转变过来,那么不止他们自己会感觉到不适,而且还会通过各种言行反作用于实际工作当中,由此带来大量矛盾。

  当初刘安攻刚来时七个不服八个不忿,一方面确实是他太过年轻,政治表现幼稚的缘故,同时也与这种矛盾有一定联系。

  对于如此问题,若能让这些“外来的和尚”,先到课堂里学习,再加上适当的实践活动,基本能缓解不少。

  但是,如果这些课堂里没有一点硬货,不足以吸引到大家,那么肯定是发挥不出多大效果的,即便把人弄到了学校去,也会成为一种变相的政治斗争,反而不美。

  而这恰好正是程刚的优势,眼下几乎所有干部想要学习的内容,他都能找到足够的资料,单就这点而言,即便是苏联也比不上他。

  毕竟去留学还需要先迈过语言关,而程刚拿过来的全都是中文版,大多经过了历史检验,还不用担心水土不服。

  因此在参观完毕后,无论其他同志内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