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百五十一章 铁与硝_时空过客425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砖加瓦的计划。

  常凯申对这事可是相当重视,专门让宋、孔等人会商协调,共同合作。

  结果各方互相倾轧、争执不休,一直到今年还在不断扯皮,所谓的中央钢铁厂连堵墙都没建起来,不出意料的话最后肯定得折腾黄了。

  所以一方面是常凯申什么都要管,处处给民间重工业设绊子,另一方面则是果府效率极其低下,什么事都干不成,最后他们还能够舒舒服服地吃着关税,买着洋枪洋炮,日子惬意得不行。

  此外,在除了红色根据地和东北地区以外的工矿企业中,外国资本的占比高达七成有余,而这些应该提供给本土重工厂的原材料,大部分都被直接出口到了国外。

  单就铁矿一项,眼下除了红统区外,日资控制下的铁矿石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九成以上。

  而且这些铁矿并非全在东北,比如鄂省的大冶铁矿,现在每年都要往日本本土运送数十吨矿石。

  若不是红三方面军是不是还会去袭扰一番,并从大冶挖走了不少熟练工人,那些出口日本的铁矿石只怕还要更多一些。

  如此若还能够发展起重工业,那才是真的有鬼了。

  反观土共这边,底子是真的差,一直到现在全部工人的平均文化水平,都还只是勉强达到高小。

  但就是这般局面,所有人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,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迈向新的台阶。

  当然了,眼下战争仍然是最为紧要的主题,一方面,因为面临果党的重重封锁,各根据地不得不分别发展了一套自给自足的产业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需求。

  另一方面,除去这些必需品外,为了自身的扩张和发展,更为了在残酷的斗争中生存下去,红色工业的重心基本都落在了军工领域。

  而近现代战争最重要的两种原料,钢铁与硝基,自然就成为了重中之重。

  钢铁这条线上,土共的发展还是较为清晰的,从最初槿甘山的纳山铁矿,到锐京的九堡铁矿,接着是乌石山铁矿,红色工人们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生产方案。

  由程刚翻遍各地县志文献,又去实地考察得出了一处处在历史长河中被废弃的小型铁矿,再取样品化验,回现代找专家设计出基本的冶炼方案。

  接着再基于《土法上马》等参考资料,建设成了一座座土洋结合,工艺简陋的钢铁厂。

  然后就是用少量“先进”设备,加上大量人工操作,将这些冶炼出来的生铁粗钢,加工成勉强能够派上用场的元器件。

  期间若是有条件的话,可能还会由个别工程师与熟练工人,依靠多次尝试后掌握的技术经验,再加上一些“先进”仪器的辅助,生产出极少量的高标准合金部件。

  但如果没有这般条件,那就是直接使用援助物资,最后组装成各种生产生活和军事产品。

  发展到现在,如今每一个独立割据的红色根据地,都至少发展起了一套生产体系,只是因为各地条件不同,规模有大有小而已。

  至于硝基这条线,或许没有钢铁那么复杂,整个流程的也没有那漫长,但整体的难度却是翻了一倍都不止。

  毕竟由钢铁生产出来的枪炮,若是一时半会断了供应,还可以依靠缴获和修理来维持,实在不行让程刚一次性传送一批也亏不到哪里去。

  但无论是弹药中所需的硝化棉,还是爆炸物常用的TNT,乃至最简陋的硝酸铵炸药,其消耗量都不是光靠从敌人手里缴获就能满足的,同样,全靠程刚从其他位面运来更是相当不划算。

  而现实情况是,除了如今陕北与甘、宁接壤的少部分地区外,其余苏区几乎找不到任何天然的土硝产地,依靠人畜粪便的积硝,效率更是低得吓人。

 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需求,使用工业法生产硝基就成了一直以来围绕在土共头上的难题。

  最先被程刚排除的就是高压法合成氨,光看其中的三个条件——高温、高压、催化剂,就不是一群文盲和半文盲工人能够搞得定的,哪怕程刚可以从42位面或者现代定制现成的生产设备。

  (12点20再看,下面还有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