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问题_明末之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理想很丰满,现实太骨感。

  李啸记得,民国初年时,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,番薯亩产三百多公斤。而且在北方地区,无霜期短,低温时间长,一般多种植春玉米与春薯,而且若是出苗之时,遭遇打霜,则颗粒无收。在明朝末年时,全国范围中,也只有广东、福建、海南、广西等南部边省有少量种植。明史中记载,洪承畴、张彝宪等人,为快速解决陕西的饥荒问题,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番薯,结果收获极小,险些闹出民变。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,番薯才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种子,从而得到大规模推广。

  除非,李啸以后有机会在华南一带获得土地,否则,想在北方大规模推广番薯,纯粹是太过想当然的做法。

  李啸心下暗想,保守点算,如果现在能开出十五万亩荒田,每亩平均按一斗小麦来征收,这次冬小麦的收获量,也不过万石。

  万石小麦,也就是282万斤,除去麦壳麸皮杂质,以及磨粉损耗之类,能吃到嘴里的,也就225万斤。

  现在赤凤城与铁龙城这两地的甲乙两总将士,加上俘虏,工匠,官署文职人员,以及新来的1万2千宣府镇流民,总共有近2万人需要李啸提供粮食,按每人每天二肉粮食,三两猪肉的量来计算,万石粮食,大致可以勉强吃两个月。

  考虑到以后李啸还要扩招流民,扩充军队,这点粮食,可谓不值一提。

  看来想实现粮食自给自足,对于李啸来说,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。至少就目前来说,花银子购买粮食,是李啸没有办法的选择。

  从第二天开始,大批的流民,就在农牧司人员的带领下,前往赤凤卫各地开辟荒田。

  李啸安排这些人去开荒,但并不打算就给他们分田。

  现在赤凤卫内田地宝贵,开垦出来的田地,李啸打算优先供应给有军功的将士。在有功将士军属安置完成后,若有多余的土地,再分给这些宣府镇来的流民们。

  而留在宣府北路金汤城的军兵,他们的家属,被李啸统一召集,一家发给安家费20两,押着新做好的三十辆四轮马车,同时派出骑兵护送,前往宣府北路的金汤城定居。

  堡内其余的家属们,则在许秀清的带领下,开始清理周边环境,为预备修建赤凤城城墙头做准备。

  一周后,常大利等一众工匠,到达赤凤堡,赤凤城的修建工作正式开始。

  “禀李指挥使,现在有俘虏劳工,以及劳兵家属,劳力相当充足,又有蹲犬山的青石、石灰与砖头供应,这赤凤城修建,定可又快又好地建成。”常大利向李啸喜孜孜地说道。

  “预计多久可以完工?大致花费要多少?”李啸问。

  “大人,小老儿敢保证,现在人力物力皆能充足供应,那在两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