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百三十章 盐碱地也是宝_明末之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造盐碱地种桑树及各类经济作物。”

  郑如宝的这番话,让李啸不觉心头大喜。

  他看过明史资料,知道养蚕缫丝的利润乃是极高,若能改良盐碱地,用来种桑养蚕,却是最好不过。

  明末松江府的相关资料中记载,当时每亩上好的桑田,可产桑叶1600斤,可养蚕虫10斤,生茧100斤,缫丝10斤。而生丝在明朝国内的价格,大约是每斤6~7钱银子,按每担120斤计算,约是72~84两这样的价格。也就是说,如果李啸能有3万亩良田的话,那么拿来种桑缫丝,每年可获生丝三十万斤,售出可得银子18万两!

  而且,生丝这种东西,若只在国内销售的话,价格不算太高,真正利润大的,乃是对外出口贸易。

  明末海外贸易资料显示,当时许多洋商从广州购买生丝,然后贩回欧洲各国,或者转运美洲墨西哥等地纺织,其进货价约在每担160~180两之间,约为国内市场价的两倍多!如果是质量好,品相佳,份量充足没有弄虚作假的优质生丝,更可高达每担260~300两之多!

  李啸不觉想起前世的历史书的记录,那大海商兼大海寇郑芝龙,由于完全垄断了对日贸易,在把福建生产的生丝贩运到日本后,每担的出手价更高达让人叹为观止的600两!这个近乎可怕的价格,达到国内市场价格的9倍多,实在是完完全全的暴利!

  因此,生丝贸易成为郑芝龙迅速崛起的重要财源,甚至,在福建沿海,还传开了「一船细丝朝东去,一船花银往家来」这样的的儿童民谣。

  “大人,这些由盐碱地改良而成的桑田,桑叶产量,当然不能与上好良田相比,一般来说,这样改良的桑田,约可产桑叶1000斤左右,可缫丝5至6斤。”

  郑如宝这一说,李啸心下又在迅速计算,如果自已开了这3万亩改良桑田,按最低产量计算,每年能产出15万斤多的生丝,如果在国内销售的话,每年可获9万两银子,而卖到海外的话,就有20万两银子啊!

  李啸心下决定,为加快速度,充分利用时间,将铁龙城现在数千名河南百姓,划拔一千人调到赤凤卫来,由郑如宝来指挥统筹,尽快先把这3万亩轻度盐碱地开发出来。

  李啸笑着站起身来,走过去拍拍郑如宝的肩膀,微笑说道:“郑如宝,你之建议甚好。这样吧,我将你从铁龙城辅兵队中调出,今后就在赤凤城农牧司任职,并由你担任桑蚕课课长,今后专管桑蚕之事。”

  在获知自已将有一千人力供自已指挥后,郑如宝顿时一脸喜色,他连忙从椅子上站起身来,躬身对李啸说道:“请李大人放心,小的定为大人尽心效力。”

  李啸点点头,随后又问道:“郑如宝,那桑田改良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