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_明末之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岂不宜哉?吾皇之得位,可谓至正矣!……

  “不料,这些读书人早也盼,晚也盼,却总盼不来德皇迁都北京,也盼不来德国举行科举考试。这几个月过去了,德皇没来,身上的盘缠倒是快用尽了。一些读书人急了,遂联名写了奏折,结队去了德军司令西摩尔处,要求他将这奏折上报给德皇,要求他尽快迁都,尽快在京城举行科举,选拔士子。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发展到这里,最终还是被那个呆板生硬的德军司令西摩尔,终结这些读书人的幻想。西摩尔严肃地告诉他们,德皇根本没有统治中国的愿望,绝对不会把德国首都从柏林迁到北京。另外,德皇对他们这些留着猪尾巴的士子也毫无兴趣,根本就没有在北京举行科举的打算。接下来,西摩尔下令,让德军士兵将他们当成捣乱分子,全部赶走。这下读书人的梦想破灭了,很多人便开始破口痛骂德国人的无情无义和失信天下,这场德国举办科举选士的闹剧,终告结束。后来,到了民国时期,胡适博士还在为这个故事而感叹。他在文章中调侃道:“西摩尔乃一蠢人也,若其真上报德皇,实施吞并中国之政策,再效满人故事,招揽中国士人之心,则余只恐今日,我等皆为东方德意志之臣民也。

  “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,对于这些读书做官为已任的士子来说,在谁的手下做官,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,最重要的,是自已能有当官的机会。想想看,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皇帝,都有中国士子一厢情愿地投效驱驰,那现在打着明朝唐国公旗号的李啸,要招揽这些人,只会更容易得多。只不过,李啸对他们的选拔,并不和明朝一样,要他们写八股文,而是以策论的形式,对他们进行相关考察。李啸本人,还亲自设计了几道考题。1、何为华夷之辨?大汉民族的根本特质是什么?如何让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共生,最终同化?2、中华与泰西诸国相比,最大优势为何,最大差距为何?3、如何兴业安民,如何教化百姓,如何根除贪墨**?4、以你看来,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分别为何,要如何扬长避短?5、以你自已的观点,试谈当下要如何扫灭流寇,如何驱逐鞑虏。应该说,这几道题,其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一千个士子,就可能有一千种看法。这种新颖的考试手段,与死板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相比,简直就是一泓飞瀑与一潭死水相对比。而且,从这几道题的设计上来看,李啸希望能从这些士子中,选拔出的是那种不读死书,知识面广,对事情有自已独立思考与见解的优秀人材,而不是那种寻章摘句,只会硬套八股,除了会读死书外百无一能的腐儒。果然,在李啸发布了举行文官选拔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