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七百二十七章 整肃宣大_大明鹰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除了描述战斗经过之外,严鸿在奏章最后还希望皇上尽快派遣能干的大臣来宣大,接替总督之位。毕竟此地乃九边要防,不可一日无主,严钦差毕竟军事上是个半吊子,撑不得大局的。

  严鸿写战报这份奏章也是煞费苦心的。实际上这次对蒙古作战,他这个钦差和杨顺这个总督,早已是背地里暗地使绊子,杨顺按兵不动试图借刀杀人在先,严鸿驱人当炮灰实现借刀杀人在后,最后杨顺及其标营完蛋完全是严鸿自己一手促成的。但在表面上,钦差和总督两个内讧,这事儿不但打伤国朝面子,而且官司打到哪里,谁也占不到便宜,更别说名义上杨顺是严嵩的干儿子,严鸿自己则是严府长孙,他俩的矛盾公开化,无论谁是谁非,都无异于狠狠打了严嵩一记耳光。因此上,严鸿在做死杨顺后,反而给他报个督军杀敌,壮烈殉国的下场,杨顺里子虽然丢了,面子却有了,严阁老脸上也飞光。

  严鸿想到此,一边在奏章后面盖上自己的印章,一边喃喃低语道:“杨叔父,你之前在宣大做的这些烂事呢,我给你掩盖过去了,毕竟还要顾及我爷爷的面子不是?你受阎儒撺掇,企图害我的事儿呢,我也不再提了,反而在皇上面前给你报个殉国,子孙都受福气呢。你就安心的去吧。”

  把三道奏章写好封完,严鸿又给严嵩、严世藩和陆炳分别写了书信,统一分包,然后叫来陶智。令其送奏章和书信回北京。这一次他先斩后奏,宣大这边的大事基本上已经平定了。剩下的就是一些琐碎善后工作,因此其心情也不似济南那次这般紧张。

  杨顺以前在宣大一手遮天。本地众文武大多趋炎附势,畏惧其权势,拼命巴结。虽则如此,因杨顺仗着严阁老义子身份,飞扬跋扈,独断专行,而且贪赃枉法不择手段。官场上的好处,尽管拼命压榨,敲骨吸髓。终究还是有限,你一家吃得太难看了,别人的便少了。加上大明此时尚在中期,多数官员潜规则之余,还是多少有点职业道德的。这么一来,宣大文武中的多数人,其实对杨顺是畏惧多于尊敬。现在杨顺死在马莲堡战场上,大家多数人是松了一口气。新任钦差严鸿虽然年轻,又是严阁老长孙。倒没有半点架子,而且看来更是个好相与的。尤其这马莲堡一战,宣大众将除了马芳、麻禄,其他的要么被杨顺派到别处。没有赶上打仗;要么跟着杨顺在黄狼坡裹足不前,贻误军机,这真要追究起来。别说立功,不被罢官就算好了。可严钦差对此全无报复。反而在奏章中给大家都加上些功劳,便是奉命镇守大同的张承勋。也得了个“巡行后方,平息白莲滋事,更催发粮草、援军,使前敌将士,放心上阵”的评语。这么一来,众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