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5章 不是故人呐_大唐之极品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至于会猜不出这个谜底。

  难道是因为他刚才那句“众里寻他千百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

  吗?

  粉衣侍女见自己的小姐如此说,回头狠狠的瞪了一眼李恪,跟在绿衣女子身后。李恪在离开的绿衣女子眼中看到了失落,还有无奈;又听到粉衣侍女还没有说完的半句话,感觉到绿衣女子对这盏南海观音灯很在意。

  心中想到自己得到它也没有什么用处,既然她很想得到它,何不送她呢?

  所以,在绿衣女子还没有走出人群的时候叫住了她,“姑娘。”

  “公子还有什么事情?”

  绿衣女子没有回头。

  “姑娘喜欢这盏灯,那在下就送你吧。”

  李恪说道。

  绿衣女子没有说话,站在原地沉思片刻,最终还是转身,接过南海观音灯,跟李恪道了谢,消失在人群中。

  众人见南海观音灯已经送出,再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,就相继离开。

  而李恪和兰儿三人又逛了片刻,这才回府。

  在回府的路上,兰儿一脸的不高兴,说李恪怎么把南海观音灯送给绿衣女子,一路上不怎么搭理李恪。

  李恪也不解释,只是哄她说等有机会带她去西市玩,给她买好东西。

  兰儿知道李恪说到做到,心里很高兴,这才恢复了她以前的样子,搞的李恪郁闷了半天,心里叹道,“女人就是需要哄的。”

  元宵节过后,唐太宗李世民发下了改元“贞观”之后的第一道诏书,命高官议事都需要带谏官,特令今后中书省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,都要有谏官跟随,遇有不当之处,谏官便要立刻进谏。

  接着又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、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。

  对于李世民让命高官议事带谏官诏书,李恪很支持。

  李世民能够开创“贞观之治”,很大一点就是大唐官员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。

  而李世民的诏书,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臣们一言堂的现象,同时也解决权臣误政的问题。

  而废除肉刑,则标志着古代司法刑狱方面的进步和完善,李恪更加赞成,如此才能在今后不断的更好的促进大唐司法的客观和公正。

  李世民的诏书下了之后,唐行政部门便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,而新军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。

  但是,李恪的生活却过的极为逍遥,每天除了翻看研读《论语》之外,就是习文练武,练习书法。

  对《论语》李恪有着自己的想法,后世的人们对《论语》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,能够完全代表的孔孟的思想。

  因为,他们看的都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版本。

  而朱熹注解就绝对争取吗?

  李恪自己在看完唐朝以前的注解之后,才发现自己对朱熹的注解不敢恭维。

  在南宋以前,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,自有了他的注解,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,那是明朝以后。

  朱家皇帝尊朱熹为先祖,自然而然就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时且必须用朱熹的注解。

  因此,六七百来,所有的四书五经,孔孟思想都限制在他“朱熹的孔子思想”中。

  换句话说,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取功名,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。

  其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按照李恪等唐人的角度来讲,他的注解只能参考,不能完全相信。

  所以,后世的人们总是说孔子成了君王专职的帮凶,他的忠君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读书人。

  然而,在李恪细读了《论语》再加上他以唐人的身份来看,这样的说法是错的,值得推敲。

  打个比方,如果把孔子思想当成是算术中的三三得九,那后来所有的注解之人的注解,包括他们对孔子偏见都不是孔子本身的问题,而是他们算术不精,算错了数字而已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