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22章 四谛_问剑天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光微凝,回忆道:“贫僧对于去年七夕的长安异变略有耳闻,与友人写信通讯时知晓过昭冥二字,自然提起警惕,虚与委蛇,时刻准备镇压二人。

  释醒僧猜到贫僧的打算,提前拿出了一卷经书。

  一卷先秦时期,由摩诃勒弃多从天竺带来的,鹿野苑札记。

  其作者是一位姓名已经亡佚的最早僧伽成员,他在鹿野苑聆听佛祖演教,记下心得体会与心中困惑。”

  佛祖三十五岁在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,经跏趺坐,觉悟成佛,此后收受弟子,传布教化。鹿野苑便是初次演教地点。

  “贫僧有幸读过许多梵文经典,甚至包括虞初陈祎大师从那烂陀寺带回来的古禅典籍。因此能辨认出,那卷札记并非伪造。

  至于上面的内容,则是佛祖亲自讲解的四谛。”

  鉴泉说道:“佛陀因证悟世间一切生灭规则而成佛,但因万物生灭过于深奥难解,佛特意简化,以四谛来说明生死流转与解脱之道的【缘起】道理。

  一为苦,二为集,三为灭,四为道。

  苦谛,是人生之苦,如生老病死。因为有苦,所以无法解脱。”

  集谛,是说众苦之因,能召集众苦之果,指出一切苦借因贪欲、嗔恨、愚痴三种本能。

  灭谛,便是要像熄灭蜡烛一样,灭却贪、嗔、痴三毒,了除苦果,证得清净寂灭。

  道谛,是彻底的悟道。不追求感官上的享受,或者通过自虐苦行寻求快乐。

  而是发掘内心,寻求宁静。

  一旦证得四谛,便能涅槃解脱,成为世间最快乐,最无拘无束之人。

  他不为过去之苦而痛苦,不为未来之苦而纠结,只活在当下,心中充满慈悲、和善、博爱。四谛是禅宗教义之基础,所有哲思都与四谛有关。古往今来,不知道多少先贤前辈为其添砖加瓦。

  甚至有许多僧侣声称,已经有人征得了四谛,获得了最终的解脱。

  即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断;此是灭,我已证;此是道,我已修。”

  鉴泉娓娓道来,声音温和平静,蕴含着坚定的力量。

  若忽视他双手鲜血,与脚下两句死尸,便和禅宗讲法没有区别。

  “但,他们都错了。”

  鉴泉悠悠一叹,“苦,集,灭,道。苦为四谛之起源。只有认识众生之苦。才有后续的彻悟。

  当初的佛陀,是怀着绝大的仁爱,去观察人的生老病死,方能感同身受。

  而如今僧侣,不事生产,只是旁观世人劳碌,妄图通过观察他人,来体悟仁爱,了悟自身。

  此举如南辕北辙,缘木求鱼。越是坚信,便离正道越远,离错觉越近,绝无证得四谛、涅槃成佛的可能。

  像是一条搭在无边苦海上的桥梁,中间缺少了一截,哪怕距离苦海尽头仅仅只有最后数丈距离,也是咫尺天涯,无论如何都无法跨越过去。

  鹿野苑札记中的内容,则补上了这缺失的道途。

  即,

  将自己完全代入到他人的人生之中,彻底而清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、快乐,

  也可以理解为,他化自在天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