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67章 大航海(七)_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然就会在短时间内声势浩大。

  谁赢,他们帮谁!

  有成功希望的造反,他们才愿意帮助,没有成功希望的造反,他们反而要协助帝国镇压反贼,说不定还能捞一点军功。

  王勃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想法,他虽然也想过做官,但意愿不是很强烈,属于那种,如果你求我做官,那我就做官,满足一下做官的愿望,你要是不主动过来求我做官,那我也懒得去求官,非常随意。

  想做官,但不是很强烈地想,只是顺其自然。

  洪州都督被他的文采惊讶到了,将他的《滕王阁序》抄写下来,还想挽留他。

  不过,王勃婉拒了。

  婉拒的原因不是什么淡泊名利,王勃虽然不是很在意功名利禄,但也还不至于淡泊名利,主要是他赶着去交趾探望父亲。

  他的父亲,因为发表了一些“亲燕言论”,而被朝廷贬官到了岭南交趾。

  王勃生长在大唐强盛时期,所以不会有“慕燕思想”,也从来不会觉得燕国是什么正统。

  但是,中原老一辈的士族文人,他们生长在隋唐战乱年代,见证了燕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刻,亲身感受到了百万大军被燕国杀得灰飞烟灭的时代洪流,当时又流行【燕国正统论】。

  因此,诸如王勃父亲等老一辈中原文人,虽然有很多已经转变思想,开始把李唐视为华夏正统,但还有一些中原士族文人,依旧把燕国当作华夏正统,认为李唐是鞑虏蛮夷。

  王勃的父亲,只是在一次酒宴上,喝醉了酒,酒后吐真言,提了一句,朝廷应该放开市场,跟燕国和好贸易。

  然后,那些政敌们,就趁机把王勃父亲给举报了。

  如今“反燕”是朝廷的国策,王勃父亲发表这种言论,无异于是抨击朝政,自然是要被贬官的。

  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,这是每一个从政者都要牢记于心的。

  如果是在汉武帝晚期,有人敢说什么跟匈奴和好,那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。

  有背景的也得进牢里待着,没背景的直接砍了。

  也就天皇李治相对而言更仁慈些,只是贬官处理。

  顺着水道(赣江),穿过五岭,来到了番禺(广州)。

  这里距离帝国中心太远了。

 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,距离天子越远,朝廷的约束力就越低。

  如果说,洪州的走私还是小规模,那么番禺的走私就非常猖獗了,市面上充斥着名为“大食香料”的燕国香料。

  当地官员们,为了政绩和赚钱,也是对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  商人们以进口大食香料的名义,搞走私赚钱,自然是要缴纳商税的。

  地方官的政绩,无非就是这么几种:稳定、人口、粮食、税收、基建。

  最重要的,其实是稳定,也就是不能发生民变,一旦发生民变,其他政绩再好,那也是无用的。

  增加人口、粮食增产、税收变多、用徭役搞基础设施建设,这些都属于政绩。

  也就是说,地方官一方面要增加税收,为朝廷从百姓身上多捞钱,另一方面又要安抚民心,不能因为捞钱太狠而出现民变。

  单纯捞百姓的钱很简单,加税就行,单纯安抚民心也很简单,减税就行,但是既想要捞百姓的钱,又希望百姓不会有怨言,这就很难了,这种事情需要进行巧妙地微操,在百姓爆发怨言的临界点之前,尽可能地多捞钱。

  至于怎么掌控这个民怨临界点,就需要每一位从政者自己的经验心得了。

  这也就是在大唐做官的难处了,朝廷希望你多多从百姓身上捞钱,然后上交给中央,同时又希望你能安抚百姓,让百姓不会对朝廷产生怨言。

  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!

  而纵容走私,只要没有被中央发现,其实就是番禺官员们,最容易增加政绩的办法。

  一方面,税收增加了,另一方面,百姓也不会产生怨言,简直一举两得,唯一的缺陷就是“有一点点风险”,一旦被长安朝廷发现,那是要掉脑袋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