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18章造船行业的发展_崇祯十七年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两道石墙之间是个“U”行,底部是一条水渠与南渡河相连。

  宋应升站在墙顶,“U”形墙的底层台阶上站着数百人,他们正喊着号子,将一艘受损的西式炮船,拉到两墙之间船台。

  “宋大人,这时造船和修补船只的船台!”

  宋应升是宋应星的兄长,是明朝最精于制造的人才,他只是往下一看,就明白了这两座石墙的做用,一艘西式的炮船刚好可以放在两墙之间,而“U”形墙从底部到顶部的层层台阶,则方便了工匠对船只的维修和制造。

  他看了看整个船台,指着远处的几面石墙,不禁问道:“都是造西式帆船的么?”

  这些墙面之间的距离比较窄,石墙又比较高,而福船相对而言船身比较宽,没有多曾甲板,船也矮上一些,所以宋应星一看就知道不是造福船的。

  冯应昌忙回道:“福船也造,不过不在这里,这里主要是造西式帆船。福船速度慢,火炮配备也不多,在南洋航行还可以,一旦过了柔佛(新加坡),进入天竺海,遇见了西夷的战船,打不过,也跑不了,就十分危险,所以广州的海商最近下的单子,都是西式的快船。”

  宋应升点了点头,“那冯老这个船厂造的过来么?需要些什么,尽可给朝廷提要求。”

  “哪能造的过来,若是现在下单,最早也要等三年才能拿到船。”

  宋应升有些吃惊,“要这么久?看来要加紧扩大规模才是。”

  既然造船的缺口这么大,看来朝廷扩大船厂,增加船厂数量的计划可以执行了。

  冯应昌摇了摇头,“宋大人,光扩大规模可不行,主要是有些原料根不上,比如这桐油产量就根不上,所以光扩大船厂的规模,用处并不大。”

  商业社会的变革,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,趋向于更复杂,更加系统和亲密的协作。

  宋应升一听就明白,就拿简单的织布来说,传统的社会自己自足,一个人在家中,就可以完成,并不需要与社会协作,但商业社会中的工坊织布,就需要与各种人和行业发生关系。

  首先得有人种棉花,其次采购原料的需要知道原料价格波动,从哪里能获得廉价的原料,降低织布的成本。等布匹织好之后,还要染色,这又需要采购染料,最后销售时,还需要掌握各地的税收,海上的气候等等问题。

  原来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,商业社会需要无数人的精细分工和协作,织一匹布尚且如此,何况是造一艘船。

  这是一个产业网络的问题,而不是一个点的问题。

  这其中的改变,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一个升级,国家会变得强大,但是社会也会变得复杂,原来头疼治头,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,在这个时代,已经不再适用了。

  大明的官僚必须也要升级,而王彦关于事务官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