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章 1996年的普洱茶(2)_解锁茶文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理我懂,《论语》里面说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喝茶就是本,没有这个本,喝不明白说啥也不好使。昨天朋友聊天,也说现在京剧要振兴,根本做不动。京剧的本在唱腔,唱腔不打磨,没人听,肯定比不过流行歌曲。再花钱,编剧本,搞舞台设计,服装道具,也不行,因为那些都不是本。”

  袁晨听了林总的话感觉有些道理,他也感觉武老师有些纸上谈兵。

  武老师捻着佛珠说:“传统文化,就是对人、事、物的总结和提炼。”

  袁晨不想听武老师东拉西扯,他想再问问茶的事情,“这位林总,刚才你怎么知道这款茶是芒种以后采摘的?”

  “你没看到那个茶底,茶叶子大,还薄,一看就是夏茶了。春天是茶,夏天是草,晓得啦。一喝就知道。”林总说。

  云南大姐听了这话,面子上有点不高兴了。

  袁晨还想问咋喝出来的。

  “茶这个东西,适口为珍,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的,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,从哪里都可以入门。不同境界有不同的风景。”武老师说。

  袁晨很不愿意听武老师这样虚无缥缈的讲事情。现在袁晨更想知道这些茶的具体情况,具体信息对他的生意才有帮助。

  现在茶桌一侧,左边是袁晨,中间的武老师、右边是林总。云南大姐坐在三人对面泡茶。

  林总身子前倾一点,隔着中间的武老师看着袁晨,说:“这茶年头够,味道也足,就是里面缺了点什么,缺的那个就是因为采摘季节在夏季造成的。就是少层次,打个比方吧,就是馅饼和煎饼的区别,煎饼也可以抹上很多调味品,辣酱啥的,好像味道也挺多。但是馅饼毕竟里面有馅呀。不一样的。”

  袁晨心想1800一斤的价格估计自己买贵了,没办法,看走眼了,吃亏,怨不得别人。老茶这种东西真的类似买古董,买对了就赚钱,买错了就赔钱,算是教学费了。

  袁晨好奇的问:“林总,你怎么这样了解茶?”

  “我经常喝茶呀,各种茶都喝,熟悉了就了解。”林总。

  “要系统的学茶才可以。茶经、大观茶论、这些书也要看。”武老师说。

  “北京有个鉴定文物的专家,是个老太太,你知道她咋当的专家吗?”林总没搭理武老师,对袁晨说。

  “不知道。”袁晨。

  “她在故宫里面是打扫卫生的,每天都见到那些文物呀,古董呀,都是真货,所以假货逃不过她的眼睛,后来退休了,她就当上专家了。她要是天天在家里看理论书籍,肯定不行。”林总说。

  袁晨和林总谈的投机,武老师插不进话。此刻,云南大姐只是泡茶、斟茶,也不讲话。

  武老师有点坐不住了,说:“你们聊,我先去看看陈皮。”他向三人点头示意,离去。

  林总看着武老师的背影,说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