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二百七十三章 程老师(4k2)_时空过客425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方面严格新工人的准入条件,另一方面妥善安置这些被淘汰人员返工复业。

  但想要做到这两者都不容易,各个工厂本来就缺人,而且因为程刚的大量投入,其扩张速度远超乎自身培养人才的速度,必须大规模吸收外来人员进行补充。

  而妥善安置也不是那么好办的,让他们重新务农就必须分配土地,回到手工业就必须安排岗位,可但凡地种得好的,手上有点技术的,谁又会愿意随意改行,反过来讲,那些愿意改行的在原行当中是个什么水平,自然也不用多说了。

  其实如果放在一个完善的工业化组织当中,这些问题都算不上是太大的麻烦,哪怕是没有现成的制度,只要执行人员足够灵活且富有组织经验,终究还是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。

  再不济人家也有充裕的本钱,完全可以做到以一力破万物,后世的“精准扶贫”大概就是这么个路数。

  但程刚本来就是个没啥基层经验的愣头青,而他手下的那些干部别说经验了,连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,干起事情自然错漏百出,所以闹出了不少笑话。

  但土共的同志唯有一处优点是其他大多数组织比不上的,那就是学习经验和吸收教训的能力,在李润石的指导下,程刚带着大家一点点总结问题,尝试解决办法,这才搭建起了一个勉强运行起来的制度。

  而回到鄂豫皖这边来,中央苏区好歹还有程刚的援助打底,撑起了不小的架子,所以才会遇到这些“幸福的烦恼”,可这边那是真的想扶都扶不起来了,至少在近几年里是不可能办成的。

  若是真如某些同志建议的那样,大规模推行农场制度,把没人种植的田地集中起来管理,设想上确实不错。

  可根据程刚的了解,当地在这方面基本没啥经验,强行上马的结果,很可能就是农场没有耕种好,农民的收获也减少了,连带着整片区域的生产都成了问题。

 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先例,而且正是在土地革命时期,迫于现状各地的干部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想出了非常多的办法,但这些办法基本上良莠不齐,有效的策略其实相当少见。

  而且碍于当时左倾的土地政策,加上组织者极度缺乏经验,最后不少地方都变成了“许多生产是荒芜了,木子(梓)无人收,山林无人禁,什么菜与麦地也很少的人种,农民都好像懒起来了。”

  知道后来确实尝到了苦果,吸取了这些教训,方才有了进一步的改进。

  现在有了程刚的插手,自然不会坐视局势径直恶化,所以他首先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建议,即暂缓过于激进的模式,优先把重心集中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,同时小规模推行军队农场,利用红军自身的组织性保证大农业的正常运行。

  当然了,这些制度有没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